黄色APP下载


首頁 - - 非遺項目

寧夏回族民間武術
發布時間: 2022.10.17   | 次瀏覽

武術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遺產,凝聚著我國各族人民的高度智慧。回族民間武術以其民族性和創造性,成為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一枚璀璨奪目的明珠。寧夏地處祖國西北邊陲,古代“地雜戎、狄、羌、蕃,自為習尚”。回族先民在寧夏早期的活動可追溯到唐代。元代的寧夏是“探馬赤軍”的一個重要的定居墾區,“從六盤山到黃河的寧夏地區和甘肅的河西,五條河等是一個重要的農墾地區”。從此以后,回族與漢蒙等民族雜居,世代繁衍在黃河之濱、六盤山腳下。《朔方道志》記載“寧夏山川雄壯,民性健勁”,回族“有尚武精神”。

介紹
回族謹遵穆圣言行,以習武為圣行(遜乃提);回族先民來到中國“大分散,小集中”。在封建社會的階級壓迫和民族歧視中深感力單勢薄,習武抗暴成為回族人民反抗壓迫和殘害的必要手段,清真寺是回族人民習武和抗暴斗爭的重要場所,故史有“齊集寺院,彈腿打拳,玩槍弄棍,切磋琢摩,互試比賽”之記載。清末金積堡回民起義歷時9年,慘遭鎮壓以后,寧夏各族人民又橫遭
蹂躪,民不聊生,回族武術活動一度衰落。
1949年寧夏人民迎來了新生,回族民間武術逐步受到了黨和政府重視。
流派
寧夏回族民間武術在傳習發展中形成了諸多流派:“張家的槍,何家的棍,馬家的軟功,趙家的勁”早已成為口碑,說明回族民
間武術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有著深遠的影響。
張家槍
又名“小徑槍”,源于寧夏靈武縣郭橋鄉張家灣子,清朝咸三年間武舉人張明德博采眾家,精研槍法,深得“小徑槍”之妙,馳名四方。張明德將槍法傳給家孫張天洪、張學仁,張天洪傳與吳生保,吳生保又傳楊金柱。張家“小徑槍”經幾代人的傳習發展逐
步完善,將槍法總結提煉為“十三槍”,槍藝更為精湛,有月形套路、單練、對練和槍譜。

何家棍
何家棍又名“單頭模子棍”或“十八模子棍”,是吳忠回族著名拳師何金德家傳武技。何的曾祖父何登魁是清朝一位膂力過人的武術家,曾花重金拜師學得“單頭模子棍”,其棍法精湛,在何家承傳已有五代人。此外何家武術還有“久練錘”、“四路刀”。何金德先生是何家武術全面的繼承者。
馬家軟功
是著名回族民間武術家馬振武在甘肅武威松濤寺拜石和尚為師習得“十八羅漢拳”(此拳是正宗佛門武功,以羅漢造型和武術軟功見長)發展而來,馬振武還擅“青龍劍”、“青龍大刀”、“行者棍”、“武松刀”、“24式滾躺刀”、“登州錘”等50余種拳械和功法。
彈腿
彈腿種類很多,演練形式基本相同,動作卻因門派或拳系不同而有所區別。“從南京到北京,彈腿出在教門中”。據說彈腿自明清流傳至今。回族有“教門彈腿”。寧夏回族自治區武協主席王新武出身武術世家,是回民彈腿的承傳人之一。其“一路彈腿”有歌訣、拳譜,體勢謹嚴,功力純正。王新武還擅長“亮銀槍”、“大刀”,也是我國太極拳名師。
九節鞭
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回族武術具有代表性的項目。1958年九節鞭傳人蔣鴻燕調入寧夏體委,從此九節鞭在寧夏扎根,并被稱為“九節鞭的故鄉”。蔣鴻燕還擅長“西涼掌”,此掌重視上肢及掌功訓練和掌法的運用,也注重下肢的樁功,有“一百零八手法如鼓錘,九九八十一響如鼓點”之說。
傳說“是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所創,由其女法蒂曼和勇將阿里巴巴、歐麥爾傳習。后由元朝宰相老篩海沙納魯丁在中國傳習,已傳了54代”。據資料看“回回十八肘”是一個較大的拳系,包括“伸縮劍”、“關靈劍”、“古蘭劍”、“燕尾劍”、“魚尾劍”。寧夏回族自治區回族武術家居奎青年時在京為鏢師,拜通縣阿訇楊萬祿為師習得回回十八肘及五種劍法。居奎后遷居寧夏固原縣,近傳數人。
西夏軟拳
流行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六盤山和毗鄰的甘肅中部地區回族中,在甘肅中部又叫做“軟拳”。此拳在長期的傳習中兼收形意等拳術之長而成為具有西北地方特色的拳術。寧夏社科院名譽院長、民族宗教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楊懷中先生自幼習練此拳,1963年參加全國九項全能武術錦標賽,西夏軟拳受到重視和好評。

穆斯林八卦太極拳
為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伊協主任于子祥阿訇所創。于出身武術世家,曾多次從師學>楊式太極拳。他又根據清代回族著名學者劉智所著《天方性理》書中太極圖精研拳理。此外于先生還擅長形意拳、八卦掌等多種拳術和健身功法,所傳弟子多分布寧夏各地區。
湯瓶七式拳
自清末以來一直流傳在回族之中,近代主要流傳在寧夏,其代表人物是楊耀鈞和其子楊華祥。有“七個基本單練式,七式中每式又變化七式,七七四十九式”。器械有母子劍、梢子棍等,還包括有“內含內養內氣內功的湯瓶功法”,并有拳譜。
寧夏回族民間武術和健身功法內容非常豐富,除了上述主要流派和名家以外,還有“心意十大形”、“六合形意拳”、“穆林拳”、“穆圣拳”、“八極拳”、“七星錘”、“琵琶棍”、“西陽鞭”、“查拳”、“鞭桿”、“踏腳”等。擅長民間回族武術的俊彥還有馬洪、馬為元、夏成琪、丁德明、王志亮、馬萬武等人。
民族特色
      回族是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清真寺是穆斯 林禮拜的場所,也是回族宗教、政治、文化 活動的中心。“中國許多清真寺還設有武 場,有的阿訇本身就文武雙全,除了講經上 課外,還自任武術教練,幫助指導滿拉習 武”。如于子祥既是西吉縣阿訇,又是回族 武術家,其曾祖父于文龍、祖父于風喜都是 大阿訇,“祖孫四代對于武術都有傳襲,形 意、八卦、太極、長拳均有掌握”。由于清 真寺專設武場,回族把自己創造、傳習的拳 法稱為“教門拳”。回族自稱“西域回 回”,一些回民把回族武術歸于“昆侖 派”,著意與其它武術流派既相區別又“與 少林派、武當派、峨嵋派相提并論,為中國 武術四大技術流派”。這一觀點過去廣為流 行,至今仍盛行于世。這是否符合中華武術 也包括回族武術發生、發展和演變的歷史實 況。部分學者認為值得商榷。回族武術的成 因也是一個需要繼續研究探討的問題。回族 教門十路彈腿歌日“昆侖先師世界傳,名日 彈腿奧無邊”。昆侖山位于西域,“西域回 回”則是指來自昆侖山以西的伊朗高原、兩 河流域和中亞地區的回回穆斯林,回族武術 的某些拳械或某些擊技是否來源于其先民的 故鄉波斯和阿拉伯國家,研究人員還未曾發 現和查閱到確鑿有據的史料,但是從流傳在 回族民間口碑資料來看,回族武術的一些特 征與伊斯蘭教和其宗教文化的傳播確有某種 聯系。如傳說回回十八肘“是伊斯蘭教先知 穆罕默德所創,由其女法蒂曼和勇將阿里巴
巴、歐麥爾傳習,后由元朝宰相老篩海沙納 魯丁在中國傳習至今已傳54代”。與回回十 八肘同源的5種劍法相傳在公元7世紀的阿拉 伯戰場上也各有來歷和用途,“伸縮劍是先 知穆罕默德使用的,伸縮關靈劍是其女法蒂 曼用的,古蘭劍是勇將阿里巴巴(亦稱爾
利,有“穆圣的獅子”之美稱),燕尾劍是 將軍們用的,魚尾劍是士兵用的,阿拉伯劍 與漢族劍型制不同,是雙手使用的,劍把8
寸,劍身長4尺4寸,劍頂寬3點5寸,劍穗 短,一根線兩個穗,線穗是駱駝絨制的”, “與其它劍最大的不同點是劍前有兩個 叉”。劍法的特點是“劈、剁、刺、立、 穿、撩六個字,以閃、挪、刺、撥等劍法組 成,它的招勢沒有一般劍多,但它比一般劍 靈利,前后左右中撩劍多”。每套劍術開門 架子均有立劍念經。“踏腳”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回族民間特有的武術活動項目。據涇源縣園子村回族老人口碑轉述,“踏腳”是中唐時期中阿拉伯、波斯商人傳入唐都長安的。湯瓶是回族穆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傳統盥沐水具,回族先民把這一傳統用具和習俗從阿拉伯世界帶入中國;回族“花兒”唱道:“紫銅、青銅、黃銅打下的湯瓶。吃喝不成都行,沒把湯瓶是不行”。湯瓶也成為回回民族和宗教習俗的象征物,“湯瓶七式拳”著重表現這一特征,左臀彎曲在腰似壺把,抬右臂握拳屈臂似壺咀,下肢呈馬步或弓箭步,右手伸出食指表示真主獨一無二。“湯瓶七式整個動作與穆斯林禮拜動作相似”。練功前須按伊斯蘭教儀式“沐浴大凈”,故又稱之為“伊斯蘭教神圣的保家拳”。流行在固原地區的“穆林拳”主要動作是:穆民接都瓦、穆圣看經、湯瓶功架、圣人卦經、依瑪尼立指、阿咪奶收經結合單拳法、雙拳法、單掌法、雙掌法、肘法、膝拳法、雙拳法、單掌法、雙掌法、肘法、膝法、踢法、摔法和各種步型、步法。不僅人容豐富,也具有濃厚的回族風格和特色。

主辦單位:甘肅黄色APP下载免费下载有限公司

電話:0930-6668161 總編輯;馬原子  傳真:

聯系地址:中國.甘肅.臨夏市 商標第34467136號   郵箱:632706790@qq.com 國作登字2020-F00978207

©2023  甘肅黄色APP下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隴ICP備2021001941號 公安備案62290102000225號

掃一掃關注我們

m wap